首页 资讯 正文

科技人员推动猕猴桃产业转型 为村民解锁“富民密码”

体育正文 101 0

科技人员推动猕猴桃产业转型 为村民解锁“富民密码”

科技人员推动猕猴桃产业转型 为村民解锁“富民密码”

杨远远(yuǎnyuǎn)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 近日,正值陕西眉县猕猴桃开花、授粉坐果的关键期。在广阔的田间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(以下简称“西农”)猕猴桃试验站的科技人员(kējìrényuán)忙碌(mánglù)奔波,为当地村民解锁“富民(fùmín)密码”。 地处太白山北麓的(de)陕西眉县,有着悠久的猕猴桃(míhóutáo)种植史(shǐ)。为改变当地农业(nóngyè)水平较低、猕猴桃产业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的情况,2006年(nián),西农在横渠镇青化村设立猕猴桃试验站。自此,一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科技团队常年扎根田间,推动眉县猕猴桃产业从传统经验型向科技引领型转变。 刘占德教授(jiàoshòu)(右)在农户果园里查看果树生长情况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/供图(gōngtú) 自建站起,试验站首席专家刘占德教授便带领团队,联合学校园艺、植保、水建(shuǐjiàn)等多学科(xuékē)教师,推动形成“产学研政用”联盟,聚焦(jùjiāo)猕猴桃产业全链条,创新推出标准化种植模式,不仅降低了30%的建园成本,还提升了40%的产量(chǎnliàng)。 试验站不仅(bùjǐn)是科研实验室(shíyànshì),更是田间课堂。白天,师生们在田间开展实验、记录数据;夜晚,果农、专家和学生围坐一起,研讨交流(jiāoliú)。农技专家贺(hè)浩浩回忆:“当年还在西农就读时,我在试验站担任科研助理,每晚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、机电专业(zhuānyè)的老师们跨界交流,学到了丰富的跨学科知识。” 刘占德(liúzhàndé)教授的微信里,果农咨询技术问题的消息源源不断。为此,试验站“孵化”出20多个技术交流群,吸引了省内外3000多名(duōmíng)种植户(hù)在线交流学习。 截至目前,试验站已攻克13项(xiàng)关键技术,制定8套技术标准,一批批学生在(zài)这里成长成才,贺浩浩等20多名毕业生选择继续(jìxù)扎根基层,投身猕猴桃产业。 80后“农二代(èrdài)”邓晓庆,放弃在新疆克拉玛依的设计师工作,回乡(huíxiāng)接手家中60多亩的猕猴桃(míhóutáo)园。“试验站的资料就放在枕边,随时学习。”邓晓庆不仅按照试验站模式改造自家果园,还(hái)承包他人果园进行标准化建设。 为表达对(duì)学校猕猴桃专家的感谢,2012年,田间寨(zhài)村村民专门修了一条从果园通往村里的1.5公里(gōnglǐ)长的水泥路,命名为“西农路”。 依托猕猴桃试验站,西农创新性地实现了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的深度对接。自2006年以来,眉县猕猴桃种植面积(miànjī)从8万亩增长到30.2万亩,占全县耕地面积的90%以上(yǐshàng);经济效益从2.2亿元(yìyuán)(yuán)增长到52亿元,农民人均收入从846元提升到10000元以上。 田间课堂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(xīběinónglínkējìdàxué)/供图 试验站的技术成果,辐射带动了(le)秦岭(qínlǐng)北麓百万亩猕猴桃产业的标准化发展,陕西猕猴桃东扩南移的势头也发展迅猛。截至目前(mùqián),已新增连片规模化种植30亩以上的猕猴桃果园13.7万亩。 在试验站带动下,当地许多果农实现了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科技当家(dāngjiā)”的转变。凭借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,试验站不仅推动了猕猴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更探索出(chū)一条可复制(fùzhì)、可推广的乡村振兴之路。 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(kèhùduān)
科技人员推动猕猴桃产业转型 为村民解锁“富民密码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